脂肪肝:药物研究进展速览(下)|AASLD 2025
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(MASLD)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,可进展为代谢性脂肪性肝炎(MASH)甚至不加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。近年来,其有效治疗靶点和新药研究不断取得进展。2025年11月7日-11日,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(AASLD 2025
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(MASLD)是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,可进展为代谢性脂肪性肝炎(MASH)甚至不加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。近年来,其有效治疗靶点和新药研究不断取得进展。2025年11月7日-11日,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年会(AASLD 2025
全球慢性肝病正呈爆发式增长,美国超 400 万成年人受其困扰,日本也因酒精消费和代谢性疾病攀升导致肝病患者持续增加。一旦肝纤维化进展为肝硬化,肝移植曾是唯一的救命方案,但一项发表在《Stem Cell Reports》的突破性研究,有望彻底改变这一局面。
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(MASH),前身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NASH),是肥胖、2型糖尿病等代谢紊乱催生的“沉默肝脏杀手”——从肝脏脂肪过度堆积起步,逐步引发炎症、肝细胞损伤,最终可能恶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。这一曾让药企望而却步的“研发黑洞”,如今正被全球6亿+患
乙型肝炎病毒(HBV)慢性感染仍是全球肝细胞癌(HCC)的主要病因之一,其中多数病例发生在进展期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患者中。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(TAF)具有显著的抗病毒疗效、良好的生化指标改善和血清学应答,耐药率低,且对肾脏和骨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。然而,TAF对肝
肝炎确实可能发展为肝癌,但并非必然,而发展为肝癌的时间也因人而异,无法精确预测,短则十数年,长则数十年,也可能终生不发生。
6月29号下午三点多,北京301医院门诊楼门口,草帽姐闺女搀着她胳膊往外挪。
特别关注|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炎“炎癌转化”的研究进展
乙肝,三个字,沉甸甸压在无数人的心头。它不是感冒发烧那样来得快、去得匆匆,而是一种慢性病毒性疾病,可以“潜伏”十年、二十年,甚至更久,悄悄地改变一个人的肝脏功能,甚至生命轨迹。
近日,@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上新一期播客节目,嘉宾为知名魔术师刘谦。罗永浩问刘谦癌症(肺腺癌)是魔法治的吗?刘谦幽默回答“对”。
全球估计超过20亿人接触过乙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B virus,HBV),约2.54亿人慢性感染,使慢性乙型肝炎(chronic hepatitis B,CHB)成为肝硬化、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(hepatocellular carcinoma,H
2025年10月20日,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高月求、孙学华、李曼团队近期开展了一项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多中心、随机、双盲、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,成果发表在《Phytomedicine》期刊(医学一区,IF=8.3)上。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45岁的张先生两年前单位体检时,超声报告显示“肝脏回声增粗,肝纤维化可能”。医生提醒他需要进一步检查并定期复查,但看着化验单上仅偏高一线的转氨酶,他暗自思忖:“不痛不痒的,能有多大问题?”
65岁的马叔退休后生活清闲,每天最享受的事就是早市买菜、回家做饭,一顿饭能变着花样炒五六个菜,红烧肉、油炸带鱼、麻辣鸡胗……样样来。他常说:“我不抽烟也不喝酒,吃点好的补补身体,没啥毛病。”
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10月26日讯 “医生,我这么瘦怎么会得脂肪肝?”“我知道要运动,但就是坚持不下来。”今年7月起,我国肝病诊疗的开拓团队—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与肝病中心团队每周四、周五常态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坐诊。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、北京大学
王奶奶今年66 岁,退休前一直在幼儿园做保育员,性格开朗、嗓门大。家人都说她身体硬朗,一点“小毛病”都没。直到体检时发现:乙型肝炎病毒(HBV)表面抗原阳性。她一头雾水:“我没有喝酒、也不熬夜,怎么也会是乙肝?”
在肝胆科临床诊疗中,肝结节的发现率逐年上升,其中多数患者并无饮酒史或服药史,这一现象让不少人感到困惑。事实上,医学研究表明,高糖、高精制碳水饮食是诱发肝结节的重要 “隐形因素”,其破坏力远超多数人认知。这种饮食模式通过长期影响肝脏代谢,逐步引发肝脏病变,最终为
一个困扰了顶尖微生物学家们数年的科学谜题,一个AI,只用了两天时间,就给出了精准的答案。当首席科学家看到结果时,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,而是惊恐。他冲着团队大喊:“谁黑了我的电脑?!”
她的丈夫老杨,几年前查出轻度脂肪肝,但始终没放在心上——不喝酒,不抽烟,早餐就是一碗大米粥,外加咸菜。
我们都知道肝纤维化一旦进展到肝硬化,逆转难度会呈指数级上升。更棘手的是,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特效药能有效阻断这一过程。但最近《Advanced Science》(影响因子17.5)发表的一项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,给肝纤维化患者带来了新希望——我们日常吃的大蒜里